到了新时器时代,建筑开始分化为南北两大派系,黄河中游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作为墙壁,用木构架、草泥建造半穴,进而发展为地上建筑。而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,此地建筑为榫卯构筑木架房屋,发展成为架空的栏杆式建筑。
到了商代便已经出现宫城、内城、外城的格局,具备早期都城规模特点。至周代,各国都城均为夯土版筑,墙外周以城濠为护,辟高大城门。宫殿位于城内,建在夯土台上,木构架成为主要结构方式,屋顶开始使用陶瓦,而且木构架上装饰彩绘。此时,中国古代建筑有了雏形。
秦汉大一统时代,此时建筑规模宏大,屋顶很大,出现屋坡的折现“反”字,大多以都城、宫殿、祭祀和陵墓为主。
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,中国古代开始出现佛教建筑。高层佛塔、石窟、佛像开始出现,从前质朴的建筑风格开始转变为圆润成熟。
隋唐时期的建筑,既继承前代成就,又融合外来,形成独立完整建筑体系,中国建筑在此时达到成熟阶段。隋朝历时虽短,但建筑颇有作为,长安、洛阳两座都城,完整规划、规模宏伟,运用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、大体量的技术问题,吸收南方先进的建筑技术,又融入了北方的粗犷元素。
唐朝吸收隋朝建筑经验,同时佛教建筑也愈加成熟,城镇中大量兴建寺塔、道观,并凿石窟佛寺。
到了宋代,建筑技艺可以说达到很高的水平,方式也日趋系统化与模块化,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,跳出了唐朝梁筑铺排的工整模式。而此时的建筑风格,一改唐朝的宏大雄浑气势,转向细腻、纤巧,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。
明代建筑上承宋代营造法,下启清代工程法,建筑规模宏大,气象雄伟,建筑风格严谨,晚期趋于繁琐。清代则沿袭明代建筑风格,但更为崇尚工巧华丽,善于用琉璃瓦进行雕琢。明清建筑形体简练,细节繁琐,此时期的建筑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顶峰。
梁思成先生曾说,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,是凝动的音乐,是永恒的艺术。
实力热销丨冠领全城
诚邀品鉴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